查看原文
其他

【诗歌来到美术馆 No.58 】专访 | 雷武铃:诗歌是对有限个人生命的超越

诗歌来到美术馆 No.58


第五十八期:雷武铃诗歌朗读交流会

诗人:雷武铃

主持:胡续冬

策划:王寅

时间:2019年7月13日

周六14:30-16:30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静安区汶水路210号静安新业坊 3号楼)

交通:地铁1号线汶水路站3号口出

报名方式:活动免费,识别下方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预约活动


报名活动现场


进入视频直播间





『诗歌来到美术馆』作为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自2012年开启并培育至今的“诗歌+艺术”交流项目,在过去的6年间,伴随美术馆的成长足迹,由长宁、浦东一路前行,2019年落地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新场馆静安新业坊。在这一保留着完整工业遗存风貌的美术馆空间内,我们将持续邀请更多不同语言、背景、创作风格的成名诗人以及年轻诗人来到美术馆,构建更鲜活、更多元的诗歌艺术现场和对话现场,与当代生活和当代诗歌形成链接和对话。



58

第58期活动邀请的诗人雷武铃认为,诗歌和艺术是唯一的可能以失败而获胜的事业。对诗歌,他最关心的是真实,他 “以自己的断裂来想像世界和风景的连续,他的诗因此充满了紧张,很多时候会让人惊心动魄,特别是当他把无与伦比的技巧不露声色地隐藏在景物背后的时候。”(杨铁军:关于雷武铃的诗集《地方》的一些话)

58



// 诗人专访 //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VS 雷武铃






01


对您来说,诗歌意味着什么?



对我来说,一、诗歌是个人内心隐秘的喜好,二、诗歌是赋予生活与生命以价值和意义的语言形式。关于第一点,我一直羞于被写诗的朋友之外的人知道自己写诗,每当被人揭穿自己是诗人时,总觉得很尴尬,会下意识地否认或含糊过去。总觉得写诗是一件纯属个人的事,在写诗之外需要从事一门谋生职业,这才是自己的公共社会身份。关于第二点,我很早就直觉到只发生一次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发生了就消失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生命也一样,出现一次然后消失是没有意义的。它需要另一种表达的形式,从而摆脱它自身的有限性。而诗歌,就是赋予我们个人一次性的生命以一种语言形式。就此而言,这语言形式就是意义。这种语言形式,是一种集体意识。诗歌就是个人体验超脱个人生命而进入集体意识,进入文化传统之中。多年后,我在读到希罗多德的《历史》的开头,和普宁的《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的开头,关于未曾记录的历史就沉入遗忘的黑暗相当于不曾发生时,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时间的无情来说,人是卑微的,即使皇帝也是。而生命转化为语言形式,成为记忆的历史,就赋予了生命一种尊严,在时间的流逝、在死亡面前的尊严。事实上,我所体会的这两点其实相反相成的:诗歌是纯属个人的,同时诗歌又是对有限的个人生活和生命的超越。

这个问题其实我经常会自动地想起。因为这么多年来,诗歌一直在自己内心悄然占据着核心价值的位置,自己为之投入了最大部分的心力。每次想起,都会因当时的不同情境而有着不同方面的理解和体会。上面所说的这两点,只是此刻我所想到的。


02


您怎么看待诗歌写作与当下生活的关系?



诗歌写作当然和当下生活紧密相关。但是我们对这种关系并不能预先知道,或预先规定。因为诗歌与当下生活的关系,是通过诗人个人而建立起来的,这种关系是个人性的。是通过每个诗人心灵的折射,诗歌和诗人所体验到的当下生活才发生关系的。就是说,这种关系不是现成的,而是有待于诗人去发现、去建立的。同时,当下生活也是有待认识的,有待于每个诗人去命名自己所认识的当代生活。我觉得这是这个问题的核心要点。

在谈到当下生活的时候,我们常常想到的是现实社会问题。关于诗人的写作和现实社会问题的关系我想举几个例子。一、伟大的波斯苏菲诗人鲁米,生于1207年呼罗珊地区,正当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的时代,为了逃避蒙古人的入侵,他父亲举家逃到土耳其境内,原属于东罗马的地带。他一生都在蒙古入侵的阴影下,但他写的是关于灵魂和最高实在合一的极乐诗。二、喊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白居易,除了早年写了一些讽喻现实时事的诗歌之后,一生主要写的是关于个人生活的闲适诗,而最让人记住的是《琵琶行》、《长恨歌》等言情之作。三、苏轼因乌台诗案坐了四个月牢,差点被杀头。罪名是诗歌的现实性,他在诗歌中发了一些对北宋改革派不满的牢骚。而我们的印象中,苏轼是最想得开,最洒脱的诗人。四、博尔赫斯在他最痛恨的独裁者庇隆上台的严峻时刻,正陷入失恋的痛苦中,对现实淡漠。后来把自己失恋的痛苦也算在庇隆的账上,对他加倍地痛恨。五、布罗茨基在面临苏联审判时,朋友们将他安排到精神病院试图逃避,但他从医院出来,只想着去找到他那跟着好友跑掉的女友,而不在意那轰动一时并影响他一生的审判。这些例子表明,每个诗人的当下生活,是很多面的,和诗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复杂的。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点,那就是诗歌触及的不仅是紧迫性问题更重要的是根本性问题,就像它触及的不仅是社会性问题更重要的是个人性一样。



03


写作会不会给您带来特定的心情?心情和写作的状态有什么联系吗?


写作会让我感到内心充实,踏实。写完一首诗之后,会异常轻松,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时间,什么也不做,或随便做什么。会感觉到和世界的具体、确切的联系,内心坚定。而通常也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凝神专注,非常清晰地意识某些动心之念,确知到是一首诗在心里,这时候会雀跃着进入写作状态。通常在感觉时间白白流逝的焦虑状态时,没法写作。但在这种焦虑和空无感升到无法承受时,也唯有坐下来写作,可以让自己慢慢沉静下来,感觉到一种充实。博尔赫斯比我更好地说出了我的写作心态:我写作,是为了对时间的流逝感到安宁。



04


您怎么看当今时代诗歌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在古代,诗歌的作者和读者,是在一个很小的互相交往、关系紧密的群体中。我们从魏晋时有确知其名的诗人,诗歌的读写群体。我们从袁枚《随园诗话》和陈衍的《石遗室诗话》中可以看到,一直到清朝,到清末民初,诗歌作者和读者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群体。这是一个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占比很小的知识精英阶层内部的群体。当今时代,我们的诗歌作者和读者,扩散到社会各阶层,各地区,人数极为众多,又各自处于一种自由而狭小的无序中。这个时候,写诗不是面对具体读者,而是面对想象的读者,某种远方的面目不清的想象读者。比如,有些失意的诗人,想象更高的外国读者能还他的诗以公道。我觉得现在的诗歌作者和读者,处于一种疏远的,完全偶然的机缘关系中。

我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谈过这个问题:以经济文化在全国处于中游的我的家乡为例,30多万人口一个县,有大约6个长期写诗的人,相当于5万人中有一个。全国15亿人,就有3万多诗人。每人一年写10首,一年就30万首,10年就是300万首。读者算5万人。这3万诗人,5万读者和300万首诗,其实处于一片极为混沌的汪洋大海之中。我觉得今天的读者和作者,迷失在一种互相寻找与发现的失望与不耐烦之中。我有时候会想,会不会有某个我非常喜欢的诗人,却一直没有机会读到他的作品。比如,我非常喜欢的上海诗人徐芜城,我是2011年夏天,在一个很恍惚的场合很偶然很匆忙地第一次读到他的诗,印象极为深刻,却连名字(太陌生了)都没记住。到2013年初,再次读到,才完全记住。而事实上,我能读到徐芜城的诗,还是借助了个人交往关系,我的朋友周伟驰和徐芜城第一本诗集的民间出版人是朋友,因而拿到一本他的诗集。这还是古典时期的诗人和读者关系。在这种个人交往之外的,因为没有良好的筛选机制,可能就完全没有机会读到了。


05 


您如何看待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



我自己除了写诗,对音乐和美术也非常感兴趣。我觉得它们之间应该可以互相借鉴,得到启发。我自己的诗,尤其是一些描摹自然风景的诗,深受绘画的影响。我有意识地借鉴了一些绘画的手法,注重画面感。而在写一些内心抒情诗时,更多地考虑过语言的音乐性。我想所有艺术都涉及到心灵和情感,涉及到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在艺术的最高境界,艺术之道上,都是共通的。


06


您对年轻诗人的创作有什么建议吗?



因为从事诗歌教学,我常面临年轻诗人的询问。我会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提供一些建议,这是我工作的责任。但是,我也知道,其实给人这种建议,承担这种教育角色,未免显得过于自大了,显得特傻,仿佛自己知道创造的秘密,洞察了诗歌秘密。因此,我总是尽量避免给不熟悉的诗人提什么建议,确实也很难有适应所有人的建议。但我也知道,对年轻人来说,有时候坏的意见也比什么意见都没有更好。这里我试着提一点吧:努力多读多写多思考,必须努力探索出自己的道路。没有人或没有哪一条建议是你必须听从或遵守的。就像没有一本书是必读的、不可替代的。事实上,每一本书的内容也会在别的书中部分地表达,体现出来。任何书中的益处也可以从别的书中得到。因为,文学的美妙之处是交织互见的,并非某一本书单独具有的。关于诗歌的见解也是一样,它们被不断重复,在不同的人那里交织互见。但如维特根斯坦所说,我们在阅读中能真正理解的,是那些我们自己已经思考到、且大致明白的思想。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思考明白,就不会真正理解我们读到那些关于诗歌的认识,而只会把它当作某种教条去遵从或把它当作废话而弃置一边。


07


您怎么看待诗歌来到美术馆这种尝试?为什么选择来民生美术馆做这样的活动?



我觉得这种尝试非常有意义。就前面我们谈到诗歌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而言,它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场域。就诗歌的传播和教育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契机。人和一首诗发生共鸣的契机。一个人借助这样的契机,才会与诗歌发生真正的联系,诗歌才会成为他生命的真实部分,而不仅仅是课本文字。

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首先当然是因为诗人王寅的邀请。更主要的是,我看过所有前面的诗人的活动,受邀的都是非常好的诗人,活动做得非常好,非常专业,既深入又有趣。我把能来到这里来视为一种很高的荣誉,而现在让人觉得有荣誉感的诗歌活动其实非常少。我非常高兴能参加这个活动。




// 关于诗人


雷武铃


 雷武铃(1968-)诗人、译者、诗歌评论家。湖南人。本科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在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先后读完硕士和博士。现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诗集《赞颂》,翻译《区线与环线》(谢默斯·希尼著),《踏脚石:希尼访谈录》。主编同人诗刊《相遇》。有零散诗歌、译作和批评文章发表。曾获栗山诗会翻译家奖(2018)。



// 关于主持人

胡续冬

诗人、学者、译者,1991-2002年间求学于北京大学,现执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 关于策划人

王寅

诗人、作家、摄影师、“诗歌来到美术馆”策划人。出版诗集《王寅诗选》、《灰光灯》等著作多种,先后获得江南诗歌奖、东荡子诗歌奖等多个诗歌奖。作品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并在海外出版。



往期推送


【诗歌来到美术馆】No.58: 雷武铃诗歌交流会

【诗歌来到美术馆】第五十八期:雷武铃诗歌朗读交流会




粉丝福利



为答谢各位小伙伴长期以来对

『诗歌来到美术馆』的支持与关注,

本次活动现场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双重福利。


福利 1:在现场领取礼物

第一步

确认本人已关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第二步

现场发布一条微博,并选取坐标“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新业坊)”为地点。

第三步

惊喜好礼到手!


福利 2:活动结束后免费参观展览(仅针对预约观众)

宫岛达男:如来

时间:2019.5.18-2019.8.18(每周一闭馆)

地点:静安区汶水路210号静安新业坊3号楼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票价:50元





正在展出



宫岛达男:如来

展期:2019年5月18日-2019年8月18日(每周一闭馆)

主办: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票价:50元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静安区汶水路210号静安新业坊 3号楼)



识别二维码购票



免票人群


离休干部、7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现役军人 

残疾人 

烈士家属 

1.3米以下或6周岁以下儿童 

(凭有效证件入场)

IAAC 6 | 征稿进行时



投稿须知

截稿日期:2019年9月15日中文请投递至: iaac@minshengartmuseum.com英文请投递至: iaac@rca.ac.uk详情请关注 IAAC官方网站

民生美术文献中心



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 10:00 - 18:00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地址

静安区汶水路210号(静安新业坊 3号楼)

(地铁1号线汶水路站3号口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