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理解奥地利学派的中间立场?

风灵之声 风灵 2020-09-13


文 风灵


注:本文是我在正一君书院领读柯兹纳的《市场过程的含义》第二讲文字稿,有部分修改和删减。感兴趣的亲们可点击文末的海报二维码订阅我们的经典品读会课程。


在这讲之前,我让读者先看《市场过程的含义》第一章,有的读者感觉很难,看不懂,但其实一点也不难。正如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奈特所说:“经济学所教导的真正重要的东西,大部分是人们如果愿意理解,自己就能够理解的东西。”我们只要回到日常生活,注意观察,就能理解经济学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要义。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观察到什么呢?有一个现象日复一日出现,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到处都在,我们习以为常。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如果我们想买什么,不出意外的话,我们就能买得到。比如,不管你是要买几斤苹果,买一套衣服,还是要出去吃顿饭,剪个头发,乃至给宠物洗澡美容,或者报个经济学的课程,只要肯按市场价格付钱,你就能够比较方便地买到想要的商品和服务。

 

我刚搬到新小区的时候,某天傍晚想剪头发,然后就看到小区门口附近有间理发店,感觉就像是为我开的一样,它怎么知道我要剪发呢?我是好几个月甚至半年才剪一次头发啊!实际上,搬到新家快2年了,我也就在那里剪了一次发。又比如说,我老家有种小吃米凉面,我小时候很喜欢吃,但到了成都以后就很难吃上,要老家来人才能帮忙带一点。而且由于是熟食,经过长途跋涉,带来后口感也没那么好了。但某天我试着在饿了么上搜了一下,竟然发现有好几家小店在卖米凉面,下单后半个钟头就可以送到家门口,味道还比较正宗,价钱也不贵。这些小店怎么知道我要吃米凉面呢?它们的老板怎么想到要供应这么小众的东西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有啥好奇怪的?本来就该如此啊!事实恰恰相反,在以前计划经济的时候,多得是有钱买不到东西,比如到餐馆里吃饭,除了付钱以外,还要交付粮票。粮票就是在价格之外,格外施加的限制,这证明你想吃什么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为什么在那时候,就不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呢?

 

另一方面,我们读者中也有不少是企业家,是生产者。同样,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们生产的东西也能按照市场价格销售掉。存货可能会积压一点,或者欠缺一点,但问题不会很大。我有亲戚是从事服装生产的,他有自己的工厂,虽然每年服装的潮流都在变,款式、流行色什么的都在变,销售的方式也在变,以前没有网店,现在他们要给网店供货,甚至自己也要开网店,但大体上他们每年也能把衣服都卖完,并赚到相当的利润。

 

这种现象,也就是消费者想买就能买到,生产者想卖就能卖出,没有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我们在经济学上称之为均衡。当然要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与我们画个均衡的图形不一样,不是那么绝对和严格,但差不多就是这样。对于大多数商品和服务,尤其是日常的商品和服务而言,至少常常是处于接近均衡的状态。是的,这种均衡是动态的,价格和产量都经常会变化,均衡点本身是在移动的。但即使如此,市场也能够较为及时地适应这种变化。这时候,不管我们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不会有太大的不满,我们不用去排长队,也不会守着一大堆卖不出去的东西想要跳楼。供求关系是基本协调的。否则的话,整个社会都要出大问题了。

 

这是自由市场经济下的常态,但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这是非常神奇的。作为消费者,通常你不认识生产商或供应商,你也没有告诉他们你想要什么,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想要什么,但他们却能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方,以恰当的价格提供给你。比如,现在的我不知道我明天晚上会吃什么,但我知道,不管我想吃什么,不管是自己做,出门上餐馆或者叫外卖,基本上我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至少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可能性得到满足。


 

经济学最早就是从观察这种现象,解释这种现象发展起来的。亚当·斯密注意到了供求之间的联系,他认为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也就是市场制度下的价格体系来协调供求;巴斯夏问出“巴黎怎样被喂饱了?”巴黎这样的大都市,在没有明显中央控制的情况下,成千上万的市民每天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需求为什么都能得到满足?现代著名的“铅笔的故事”实际上也是谈的市场制度下,每个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的协调。

 

奥地利学派也认识到了市场这种自发的均衡或者说协调的属性,对于供求双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奥地利学派根据主观价值论、根据边际效应给出了主观主义解释。门格尔提出,是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生产,换言之,市场的价格、产量和生产结构等,是消费者需求的体现,当然这种需求是受到了资源约束的需求。

 

这个结论,资源约束下的消费者需求决定市场结果,实际上是现代各个经济学派,即所谓的新古典所共有的结论。我们经常把奥地利学派称为主观主义学派,认为它强调主观价值论,但实际上,主观价值论并不是它区别于其他新古典学派的最明显特点。边际革命之后,新古典学派都承认主观价值,边际效应,机会成本,等等,虽然有些细节不同,但不是最核心的差异。奥地利学派当时就是新古典的一支,而且是非常活跃的一支。直到1932年,米塞斯还说过,经济学各个学派之间的差异只是风格上的差异,是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而不是实质上的差异。同样,1933年,哈耶克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发表就职演讲时,还在努力捍卫新古典这一品牌。当然,哈耶克认为他自己是属于新古典的。

 

当时奥地利学派的论敌是德国的历史学派和美国的制度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后来的凯恩斯主义。这几个论敌的共性都是不承认市场有确定有序的结果,尤其不承认市场自发的均衡或协调属性。

 

但是,奥地利学派和新古典之间的蜜月在上个世纪30年代很快就结束了。在那场著名的社会主义大辩论中,奥地利学派发现,虽然新古典承认主观价值论,也认为资源约束下的消费者需求决定市场结果,但对于这种均衡的结果是如何实现的,双方有着非常严重的分歧。

 

新古典学派以“理性人”为假设,假设市场上的行为人能够获得所有与决策相关的知识,至少在理论上能够得到这些信息,而且他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他的决策是不会犯错的。比如说,他是个生产者,他知道他所需的各种互补性的生产要素在哪里能得到,价格是多少,消费者的需求是怎么样的,他从进入市场那一刻开始,就对这些非常清楚。这种假设实际上排除了不均衡的可能性,也排除了从不均衡到均衡发展的过程。

 

柯兹纳曾举了一个例子,这就像你进入一家电影院看电影,假设电影院里有100个座位,你都知道其他99个人将怎样选择自己的位置,那么你会选择坐在哪儿当然就是确定的。把座位看成供给,把观众看成需求,这二者之间当然是均衡的,协调的。除非你脑子不正常,你才会坐错位置,但脑子不正常的情况是被排除在“理性人”假设之外的。这就是柯兹纳所说的新古典主流经济学“通过假设偷偷地把市场协调贩卖”到了经济学当中。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这种思路,市场从一开始就是均衡的,而且永远是均衡的,即使外界条件发生什么变化,由于相关信息所有人马上都知道了,市场也能马上跳到新的均衡状态。如果存在不均衡,排除脑子有毛病的状况,就是某些变量,某些成本,比如说获取信息的成本,运输成本等没有考虑进去。只要考虑了所有相关因素,市场就始终是均衡的。

 

而奥地利学派则认为,不均衡不是明明白白摆在那里、所有的人都已经知道的信息,而是需要行为人去主动发现的,均衡不是通过脱离现实的假设自动无摩擦实现的。也就是说,奥地利学派承认市场的均衡属性或者说协调属性,但对此是怎样实现的,给出了主观主义的解释。不均衡意味着市场上供需不协调,存在缺口,这个缺口体现为利润机会,警觉的企业家会在利润的驱使下,努力去发现这样的机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填补市场缺口,使供需趋于均衡。

 

奥地利学派将自己的这种立场称之为中间立场。这是奥派经济学家加里森,在1982年柯兹纳主编的一本纪念米塞斯百年诞辰的文集《方法、过程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中提出的。顺便说一下,这本文集很有意思,是按照一篇论文、一篇评论的方式编排的,一篇论文,接着是对这篇论文的评论,非常有针对性、思辨性。在这本文集中,加里森写了一篇对劳斯比论文的评论,题为:“奥地利学派的中间立场。”柯兹纳在本章中称之为加里森命题。

 

我们刚才已经看到了,奥地利学派反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以假设来排除不均衡,把市场视为从始至终都是均衡的方法论,这是一端。但是,既然是中间立场,那它必然还要反对另一端的观点,另一端就是极端主观主义。

 

极端主观主义不但承认人的行为的自主性、创造性,承认知识的不完全性,承认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且还把这种创造性、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推到了极端。他们认为,未来是完全不可知的;世界是不停地急剧变化的;人的行为是完全自主的、创造性的,因此任何人不可能预测别人下一分钟会做什么;企业家是不可避免要出错的,甚至他们会故意搅混水从中渔利,他们赚钱可能不是靠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而是靠误导消费者,或者投机性的炒作;就算市场有时呈现协调的情况,那也是瞎猫逮着死老鼠的碰巧。完全相反的情况,即越来越不协调,错得越来越远的情况是绝对可能的。总之,他们断然否认市场存在什么确定性的规律,所有人的市场行为不是和他人协调的,而是自行其是的一团混乱。

 

极端主观主义者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沙克尔,他是哈耶克的学生。柯兹纳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说明沙克尔的观点。沙克尔认为,人的行为没有任何规律性,每一分钟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比如说,现在上百个学生都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听课,老师刚刚开讲,然后,你不可能预测五分钟以后这些学生在做什么,上百个学生可能突然哗啦一声,朝着上百个方向散去,整个教室里顿时空无一人。从理论上,从哲学层面上,你几乎没法完全反驳他这种观点,但是,反正我当了这么多年老师,从来没有一回遇到这种情况。

 

好了,我们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奥地利学派认为自己处于中间位置,它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共同之处是都承认市场结果是资源约束下的消费者偏好的反映,不同之处是它以主观主义来解释出现这种市场结果的过程;它与极端主观主义的相同之处是都承认市场中人的行动的创造性、未来的不确定性、知识的不完全性等主观主义因素,不同之处是极端主观主义不承认市场的协调属性。

 

我们将在下一讲中更详细地考察极端主观主义者对奥派的批评和柯兹纳对这些批评的回应。谢谢大家!


点击下面的海报二维码,就可以加入“名师经济学经典品读会”,一起来精读《市场过程的含义》!详情请见:为什么要精读《市场过程的含义》?





相关文章:

为什么要精读《市场过程的含义》?

极简经济学(24):均衡价格

怎样理解奥地利学派的当代复兴?

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到主线经济学

黄春兴:奥地利学派经济理论的学习架构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怎样理解奥地利学派的当代复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