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乡网贷逾期自己收几百个催收骚扰,说是法院干警都不管用

烟语法明
2024-09-05
近日,“澎湃新闻”报道,湖南某法院干警王果(化名)自今年6月1日以来,因为老家一位他并不认识的老乡在重庆市分众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旗下平台“还呗”上的1221元欠款逾期未还,自己就一直饱受催收电话和催收短信骚扰。

从6月1日至7月12日,王果一共收到186条催收短信和100个催收电话。截至发稿时,骚扰电话和短信仍未停止。即便王果跟来电人员讲明,“我不认识你们说的欠款人刘某某,我就是法院工作人员,我明确告诉你,你们这样的催收行为已经涉嫌违法犯罪了。”,仍不能停止被骚扰。

7月12日,王果向重庆110报案。重庆警方回电表示,将去王果根据还呗官网提供的地址核实了解相关情况。

骚扰信息部分截图 图源:澎湃新闻
今年6月1日上午9点多,王果收到一条号码开头为106的催收短信,“【分期金融】刘某某,还贷呗欠款网贷由于多次与您协商无果,清收人员将于今日12点拟定债务委托书,授权专员到预留证件地上访,还款终止拒收请回复R。”
“【分期金融】刘某某,还贷呗欠款沟通后仍拒还,资料已核实完毕,现将出发到平台预留地址,全额收缴并联合当地村(居)委陪同全款清收,拒收请回复R。”
“【普惠金融】刘某某,委派的外勤人员已到达户籍地调查财产,并提前于附近公示其欠款及个人实名图,全程摄像,请不要出现逃匿行为。拒收请回复R。”
“【普惠金融】刘某某,贷款今日18点未处理,我司会通过当地管理人告知您家中人处理全额,全力拨打催收电话核实你的相关情况。拒收请回复R。”......
有的信息涉嫌冒充公检法,如:“名下还贷呗一案,现受相关机关指示,因恶意透支贷款已被我司备案,户籍地司法协助部门已受理此案。”“还贷呗恶意拖欠失联,司法人员将前往户籍地走访,协同村、居委会登门核查取证核实个人经济情况及家中条件。”
发信息的同时,还有各种虚拟号码打给王果。6月1日,有两个显示为辽宁沈阳的电话打了过来,王果解释他根本不认识刘某某,但对方没有放弃,6月2日,一个显示为福建福州的号码两次联系王果,称王果被登记为刘某某的紧急联系人,要求王果通知刘某某还款。

7月10日下午1点、4点及6点多,王果接到了三个不同的手机号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对方自称是“还呗”的催收工作人员,明明三个电话中的声音是一样的,但他每次都称自己是第一次打电话给王果。当王果多次告知其根本不认识刘某某后,对方表示,可以提供刘某某的号码,让王果来联系刘某某。

不认识的老乡欠了1221元网贷,自己成了联系人

王果根本不认识该“刘某某”,在不堪其扰后,王果想起母亲也姓刘,询问父母是否认识一个叫“刘某某”的人,父母想起老家村里确实有个人叫“刘某某”。王果被催收电话骚扰的情况随后被转达给了刘某某。
6月7日后,王果没有再收到催款信息。但7月1日开始,新一波的骚扰信息和电话像炸弹一样,每天在上班时间轰炸王果的手机。截至7月12日,王果一共收到186条催收短信和100个催收电话。
7月11日,刘某某告诉澎湃新闻,他今年50岁,几个月前,他因急需资金,在朋友介绍下,由朋友帮忙操作,在“还呗”上借了两笔共5000元,加上利息总计需还七八千元,每月分期还款。其中一笔还清,另一笔目前已经还了2869.65元,逾期欠款1221.25元,后面三个月每月还549元可全部还清。
刘某某称,他与王果为同村人,他认识王果的父亲,他手机里有两百多个号码,可能存有王果的,但他绝对没有将王果的手机号作为紧急联系人或亲人号提供给网贷平台。刘某某称紧急联系人填的是自己老婆的号码,他老婆也总是接到这种催收骚扰信息和电话。(以上内容来源:澎湃新闻)


未贷款却遭受催债“骚扰”,背后原因是……

并未在网贷平台注册或贷款,却因手机通讯录中的某人,或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贷款逾期,而遭到催债短信、电话的长期骚扰,有时甚至遭受对方的辱骂、恐吓……借款人在部分网贷平台贷款逾期后,随之而来的“爆通讯录”、短信电话频繁“轰炸”等操作,让不少“无辜人士”陷入“催债旋涡”。

“xxx欠款xxx元,尽快还钱。”今年下半年,重庆某高校的大学生黄莉(化名)经常收到这条短信,借贷人正是她的同班同学。同时,班上不少老师和同学也经常收到类似催债短信。


“大家对这位同学的借款行为完全不知情,却也被牵连其中,电话、短信轰炸令人不堪其扰。”黄莉说,后来该同学也因催债事件备受打击而选择退学。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黄莉的经历并非个例。福建厦门的李先生反映,大学同学在“分期乐”平台贷款逾期后被“爆”了通讯录,导致整个寝室的同学长期遭受电话骚扰。“将对方号码拉黑后,还会换号码打过来,直到我多次回拨骚扰电话表示抗议,对方才停手。”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以“催收”为关键词搜索,共显示45万余条信息。大多数投诉者表示,借贷者贷款逾期后,网贷平台往往对其通讯录好友、领导同事等多人进行“狂轰滥炸式”骚扰,其催收方式严重干扰正常生活。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这背后是部分网贷平台在APP下载、隐私协议签订等环节,大量获取借贷者手机通讯录等隐私信息并“共享”给第三方,有的平台竟将信息“共享”给近60家各类企业,其中隐藏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记者下载并打开某类网贷APP发现,用户要正常使用软件,必须先同意相关条款。《个人隐私政策》页面显示,平台可能调用位置权限、电话状态权限、相机权限、通讯录权限等,但也明确承诺,在用户发生失联、逾期等情况时,只会与紧急或常用联系人联系。

进入平台页面后,大幅广告语映入眼帘:“额度最高200000元,快至一分钟放款”。只需输入电话号码、获取验证码后,再勾选同意页面底部的《注册协议》《个人隐私政策》就能“领取额度”。


然而,与页面上部醒目的字体相比,协议内容颜色模糊、字号较小。记者仔细研究发现,借贷者一旦勾选“同意”,平台将收集、使用姓名、身份证号码及正反面照片、银行卡信息、行业与职业信息、收入信息、人脸信息、居住地址、位置信息等数十项个人信息。(内容来源:经济参考报)


尽管已有相关法律和行业规范,想根治暴力催收仍任重道远


记者在第三方消费者投诉平台上检索发现,截至今年7月5日,与“暴力催收”相关的投诉量已经超过50万条。业内人士分析,暴力催收现象之所以出现,与网贷平台在对外借款时违规、过度收集借款人信息有关,特别是其通讯录信息。一旦借贷人出现还款逾期,其通讯录好友、领导同事等也遭到“狂轰滥炸式”骚扰。 
为治理暴力催收,我国相关部门作出了诸多努力。例如2017年实施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2018年发布的《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2024年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等,均提出严禁对消费者进行暴力催收。
“两高两部”2019年发布的《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纠集、指使、雇佣他人采用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手段强行索要债务,尚不单独构成犯罪,但实施非法放贷行为已构成非法经营罪的,应当按照非法经营罪的规定酌情从重处罚。
刑法修正案(十一)也明确:使用暴力、胁迫的方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侵入他人住宅;恐吓、跟踪、骚扰他人,催收高利放贷等产生的非法债务,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此外,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今年5月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从实操层面对催收行为和催收行业提出诸多要求。例如,双方未约定催收时间的,催收作业不应在每日22:00至次日8:00催收。在信息保护层面,“爆通讯录”的行为被明令禁止。该指引还提出,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只向债务人催收,不应向联系人催收。
尽管国家已有相关法律和行业规范,对暴力催收加强打击治理,但受访专家认为,由于刑事处罚的滞后性与局限性以及指引性文件的非强制性,实践中要想根治暴力催收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往期文章:法律规定的退休检察官当律师走通有多难,需要以左宗棠来勉励自己


  往期文章:不到40岁的中院庭长被查,曾称“用一颗尽职尽责之心捍卫当初选择法学的初衷”


  往期文章:《人民法院报》刊文:寻衅滋事罪无需废止,而是应规范适用


  往期文章:油罐车混拉食用油危害有多大?或流向这些地方,涉学校食堂饭店


  为方便与网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以组建法萌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烟语法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