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唐最后的荣耀

史家余焉 史家余焉
2024-09-16
在大唐二百八十九年的历史当中,谁最能彰显帝国的最高荣耀?
是天策上将李世民,是大唐战神李靖,还是那力挽狂澜的郭子仪?
都不是,这项荣誉只属于大唐武威郡王郭昕和他的安西军

这支孤军坚守西域四十二载,满头皆白发,至死握唐刀,书写了一段誓守疆土、寸土必争的热血故事。

贞观十四年(640),大将侯君集率大军平定西域高昌国。随后,唐太宗设立安西都护府,统辖西域诸国。

从此,这里就成为大唐威震西陲的国之利刃,巅峰时期的安西都护府,在兵力只有两万多人的情况下,便能威慑西域四百余国,控制着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正如李世民所言,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彼时中华武功之盛,威震四方。
然而,这份荣光仅仅维持了一百多年,中原大地浩劫已至。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洛阳、潼关,最后更是一举攻占了大唐都城长安,唐玄宗被迫入蜀避难。

危急时刻,唐玄宗想起千里之外还驻扎着一支精锐部队,于是紧急抽调大批驻守西域的将士赶回中原平叛。
西域驻军的回调,虽解了长安的燃眉之急,但安西都护府兵力空虚,给了吐蕃可趁之机。

吐蕃仰慕中原文化,曾与唐朝盟誓修好,如今看到唐廷危如累卵,怎可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立马集结了十万大军,从雪域高原上奔腾而下,迅速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给了帝国一记釜底抽薪,切断了中原和西域的联系。
吐蕃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控制整个西域

为稳固西部疆域,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奏请遣其侄左武卫大将军郭昕巡抚河西等地
之后,郭昕相继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留后、安西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使,成为安西都护府的最高长官。

面对孤悬大漠的危城,摆在郭昕面前的路有两条,要么放弃西域的领土,带着将士们绕道回到中原,要么留下来战斗到底。郭昕没有丝毫迟疑,在他看来,尽管朝廷已无暇西顾,但是大唐的领土绝不能从自己的手中被夺走。
他的选择很简单,誓死守护每寸河山面对人数几十倍于己的,郭昕开始整军备战。

他在驻扎的龟兹城周围选择了四个地势优越的关键地点来修建副城,用来拱卫主城;接着,他组织当地商队建立了一个情报网络,为自己及时传递吐蕃军队的消息。
为了解决生存的问题,郭昕依靠周边的铜矿、铁矿,竟然大胆地铸造了一批带有大唐国号的货币,用来维系与周边各国的贸易,由此获得了大量物资。

为了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郭昕主动笼络附近的小国,既以大唐的威严施压,也晓以他们吐蕃入侵的后果,各国于是纷纷施以援手。
郭昕的恩威并施,终于成功建立起稳固的防线

这样一支不到1万人的军队,在外援基本断绝的情况下,靠着自己的坚强意志,自力更生,在茫茫草原、黄沙、白雪中高举大唐国号,手握利刃尖刀,抵御了吐蕃军队无数次的疯狂进攻,守住了这片西域疆域。

面对久攻不下的龟兹城,吐蕃使出了劝降这一招,对郭昕许以高官厚禄,但他毫不动心,“屡拒之”,因为他坚信,大唐的王师将很快驰援安西。

建中二年(781),此时郭昕率领安西军已坚守西域十五载,昔日青壮的唐俱已白发,但唐军仍控制着西域五十七国和姓突厥

同年,郭昕派出的使者终于冲破重重封锁,绕道回纥返回了长安。
使者到达长安后,立刻向唐德宗反映了西域尚有唐军坚守的情况,并请求朝廷派遣援兵救援。

听闻西北尚有孤军坚守,唐德宗与群臣潸然泪下,一时间朝野恸哭。

不久,唐德宗下诏册封郭昕为武威郡王,所有守军将士皆官升七级。

但除了褒奖之外,朝廷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援助,因为此时身处藩镇之乱的唐廷已经无暇西顾。

郭昕和他的将士们等啊等,等到他们的头发越来越白了,等到他们的腰越来越弯了,也没有等来援军。

此时,安西军的将士已是残阳余晖,龟兹城也已破败不堪。更重要的是,晚唐威严尽失,天朝上国已是昨日黄花,郭昕再也不能借大唐威严来压服周边小国了。

城破,只是早晚的事

可就是这样,安西军依旧没有放弃,他们誓死守卫大唐的每一寸疆土,西域在大唐的版图中又待了二十七年。

这一天,终于来了。
元和三年(808),西域的万里疆土上,只有龟兹这座孤城上还飘扬着大唐的旗帜。而这年冬天,吐蕃大军也已在龟兹城外围困了半年之久,城里已是弹尽粮绝。

坚守近半个世纪的安西军,须发早已尽白,腰背早已佝偻,明光重铠早已破裂,就连锋利的陌刀也已经缺口连连,此时别说是开弓射箭了,就连薄薄的盔甲也显得无比沉重。

大家都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
郭昕缓缓打开城门,在漫天的喊杀声中,“银发兵团”整齐肃穆,手中高举的还是那屹立不倒的旗帜,紧握的依然是那锃亮的唐刀,眼中望着的还是那遥远的东方。

当战鼓声响起,满头白发的安西军义无反顾向吐蕃大军发起了冲锋,也是最后一次冲锋。

唐刀落地,城破了。至此,不到万人的安西军,在这片辽阔的西域之地,为大唐足足守了四十二年:

满城白发死不丢独抗五十载,敢忘大唐

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或许已经忘记了那支独守疆土四十二载的孤军。但是,人们不应忘记那曾经气势恢宏的大唐气象与民族自信!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史家余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