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路掉队的“第三城”,要靠这张王牌打“翻身仗”

秋池 江南智造总局 2022-07-21

“全省第三极”温州,这次能否找回失去的十年?


作者 | 秋池

编辑 | 陈莹




谁是浙江老三,这次终于有了结果。


在6月20日开幕的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浙江对全省11个设区市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将全省划分为四个“城市战略区间,做了四篇大文章”。其中明确:支持温州提升“全省第三极”功能。


多年以来,杭州、宁波、温州经济体量雄踞浙江全省前三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如今,杭州和宁波的双核心地位依然稳固,但温州却面临着绍兴、嘉兴等省内其他城市的竞争。


“全省第三极”,这次是浙江近几年在省级层面首次对温州的城市能级进行定位,也是温州近些年难得的“高光时刻”。


温州,这次能否再次起飞?





辉煌30年,失落10年


提到温州,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富裕”、“商贾遍地”……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温州也确实是最早富起来的区域之一。温州人也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据不完全统计,温州有250多万人流往全国和海外,超过1/4的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或海外经商。


除了有人数众多的外出经商群体,温州本土也较早实现了商品经济的腾飞。上个世纪90年代,温州逐步开始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这也迅速催生了温州以鞋服等轻工产品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十万供销大军跑天下,以商促工,小商品大市场,“温州模式”享誉海内外。


这段时间也形成了一大批领军时尚品牌企业,在鞋服领域消费者耳熟能详的森马、报喜鸟、奥康、康奈、红蜻蜓等。


不过,经过历史上的经济腾飞后,温州在新世纪后也渐渐走了下坡路。根据此前一些相关媒体的分析,温州炒房团的兴起,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2001年,温州人首次组团去上海炒房,豪掷5000万买楼,坐等房价上涨。两个月后,另一波温州人再次组团杀进上海楼市,成交8000万。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温州炒房团南上北下、东奔西走,手握巨量自资金横扫中国大半个楼市——目的地从最初的上海、杭州向各大省会中心城市、二级城市扩散,从大连到伊犁,从海口到内蒙,版图遍布全国……


2006年到2010年,温州的炒房达到了顶点。温州本地的房价也是不断上涨,市区商品房从均价8000多元一平米,一路狂飙到近35000元。


按照当地老百姓的话说,买到就是赚到。最为疯狂的时候,一套房子在几个小时内就可以获利几十万。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温州的民营经济陷入困境。在房地产豪赌中,一些企业热衷于资本运作,追求即时的暴利,而将主业经营放在了次要位置,导致停滞不前。


民营企业资金都投入炒房的背景下,企业抗风险和地域金融海啸冲击的能力大大减弱。最后的结果便是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当年的神曲《江南皮革厂倒闭了》就来自于这样的背景。


从1978年到2008年,温州辉煌了30年,而从2008年至今,温州也失落了十多年。







标兵渐远,追兵渐至


都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温州却相反,在过去几十年的高增长过程中提早地进入阵痛期,这也给其他城市的赶超提供了机会。


2015年、2018年,杭州、宁波相继迈入“万亿方阵”,多年来也一直保持两位数名义增速,不仅经济总量在省内遥遥领先,这几年杭州和宁波也是亮点纷呈。


通过举办G20峰会,杭州逐步迈向“国际杭”,在互联网经济的热潮下,杭州也成了年轻人的向往之地。


宁波则是在人均GDP上成为浙江省第一,2021年宁波人均GDP达到15.39万元,一举成为浙江省内第一个人均GDP突破15万元大关的城市。它不仅反超了杭州,也超过了广州等一线城市,在全国GDP万亿俱乐部城市中,也是颇为亮眼。(参见《剑指全国前十,它将南京作为对手,有戏吗?》)


反观温州,2019年,温州重回中国经济30强。唏嘘的是,上一次温州30强,却要追溯到2008年衰落的起始年份。


尽管在经济体量上,温州仍然占据浙江GDP第三位的位置,但由于近年来产业转型相对滞后、产业空心化等问题严重,温州的经济增速也呈现明显的放缓态势,这就给身后的绍兴和嘉兴提供了追赶的机会,一时之间呈现出了温州、绍兴及嘉兴相互竞逐的态势。


2021年,浙江省内经济总量排名前五分别是杭州1.81万亿元、宁波1.45万亿元、温州0.75万亿元、绍兴0.67万亿元和嘉兴0.63万亿元。


从经济体量上看,温州已经不能和杭甬相提并论了,杭州的经济体量是温州的2.5倍,两者的差距更是超过了10000亿元。而宁波的GDP也接近温州的2倍,曾经跟杭甬组成浙江“铁三角”俨然演变成温州、绍兴和嘉兴新的“三国杀”。


目前,绍兴GDP仅比温州低800多亿元,温州对嘉兴的领先优势也缩小到1000多亿元。


而从经济增速来看,在过去1978-2004年这30年中,温州GDP增速平均年增速达到14.1%,位居浙江之首。


但去年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和嘉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8.5%、8.2%、7.7%、8.7%和8.5%。不难发现,温州的经济增速是排名前五城市里面最低的。


因此,尽管温州目前还保持对绍兴和嘉兴的总量领先优势,但是从经济增速上来看,温州相对缓慢,被后者赶超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更为重要的是,跟温州地处偏僻的浙江南部相比,绍兴和嘉兴的优势还在于地理区位。绍兴凭借位于杭州和宁波之间的地理位置,在杭甬一体化发展中占据天然优势。


嘉兴则是抱紧上海大腿,在承接上海产业外溢方面占据近水楼台之势。在浙江省内,它更是被赋予“接轨上海”桥头堡的使命。(参见《最大“黑马”,超东部强省三省会》)





这次能否趁势而起


不过,对于浙江而言,温州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正如一些媒体所分析的那样,从地理位置来看,杭甬“双子星”位于浙江北部,对浙江南部的带动作用有限。要带动浙南区域的发展,提升温州城市能级就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


事实上,温州的“全省第三级”定位不是第一次被强调。此前浙江“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发挥温州作为“全省第三极”的战略作用。


去年5月公布的《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在提到“增强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竞争力”时,同样明确温州要“建设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城市”。


但是对于温州来说,要让“定位”变成“地位”,眼下温州首要任务还是做大自身经济体量,更为紧迫的是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2013年,《新华每日电讯》的一篇文章就曾指出,温州发展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之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30多年来一直没有摆脱“低小散”的产业结构和县域经济的路径依赖,而且产业“空心化”严重阻碍了温州发展。


温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推进产业振兴。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高起点推进温州湾新区建设,打造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不过,城市空间不足也掣肘着温州产业链的延伸和提档。有分析指出,温州只有全面系统推动低效工业项目整治提升,才能为“打造两大万亿产业集群”、推进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提供基础保障。


就如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所指出那样,从“全省第三极”的定位来说,温州对内可以带动周边丽水、衢州等地,同时与宁波、台州联动发展沿海经济;对外则是长三角与福建、广东沿海区域联系的桥头堡,有助于打通整条沿海经济带。


温州这次能否趁势而起,值得关注。





作者为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排版 | 杨雨桐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关注公众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商务合作:
0510-88102725

   18925369074(微信同号) 

   投递简历:

 nfccsjhr@163.com


推荐阅读


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专注于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产业规划、城市营商环境的研究与观察,在中央权威政策解读、政商学媒“四维一体”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第三方咨询和城市及园区品牌传播等领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库服务。


『江南智造总局』为长三角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点击在看分享您的新“智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