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流经济学的市场理论有什么问题?

风灵之声 风灵 2020-09-13

文  风灵


注:本文是我在正一君书院领读柯兹纳的《市场过程的含义》第四讲文字稿,有部分修改和删减。感兴趣的亲们可点击文末的海报二维码订阅我们的经典品读会课程。


在前面的几讲中,我们谈到了奥地利学派的中间立场,也就是在主流经济学和极端主观主义之间处于中间位置。柯兹纳特别批驳了不承认市场均衡属性的极端主观主义者。作为中间立场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一样,都承认市场的均衡属性,承认市场会系统性地产生规律性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反复强调过的,市场现象(比如市场价格、生产数量和生产结构等)反映的是资源约束下的消费者偏好。

 

那奥派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有什么不同呢?不同之处在于主流经济学是根据均衡模型来理解市场现象,而奥派经济学是把市场理解为一种过程。我们有必要先弄清楚主流经济学的均衡模型是怎么回事,存在什么问题,才能明白市场过程理论的精妙之处。

 

主流经济学的思路是把社会科学的规律看成是自然科学的定理。自然科学定理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都学过一些物理定理,比如非常重要的牛顿第二定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样我们只要能测量出力和质量,就知道了物体的加速度。如果我们知道物体的初始速度、初始位置等信息,又能够测量到它受到的力和它的质量,那么这个物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状态我们都知道了。我们可以解释,也可以预测它的状态,甚至我们还能够按照我们的想法去改变它的状态。

 

主流经济学对待社会的经济状况就是同样的处理方式。市场现象,比如说价格,反映的是资源约束下的消费者偏好。那么市场价格到底是什么呢?主流经济学认为,市场价格就是或者就应该是均衡价格。我们都学过供求曲线,均衡价格就是供求曲线相交的那一点的价格,即当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这就像加速度等于力除以质量一样,可以得到一个确定的值。这样的话,就可以在供求和价格之间建立方程式,求解出市场价格和其他的市场参数。比如,瓦尔拉斯通过联立方程组求解一般均衡的市场价格,以及建立供求方程确定供求等,就是这种思路的反映。我们掌握了牛顿定理就可以解释、预测和改变物体的状态,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也可以通过“经济规律”来解释、预测和改变市场的状态。

 


这种思路似乎是非常“科学的”,什么是科学?有人说,科学就是“测量和计算”。主流经济学的这种思路,看上去不但符合科学的要求,而且引入了数学工具,也避免了文字推导的含糊,显得精确而优美。经济学由此跻身于科学之林,获得了类似物理学的地位,至少经济学界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主流经济学都在这条“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些不涉及“测量和计算”的经济学方法都被弃之一边了。到现在,主流经济学更像是数学的一个分支,而不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有的就是纯粹的数学家。

 

然而,在主流经济学不断取得“科学成果”的同时,却有一个基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那就是即使我们认为市场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也需要解释均衡状态是怎样实现的。因为市场参与者是活生生的人,人就有自己的想法,会自主行动,和我们物理实验时中的小木块,小圆球之类有着本质的不同。

 

主流经济学的办法是假设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人”,这种假设认为,市场经济中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他所有的机会以及相关的成本,并能够做出完全正确的计算,从而选择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的方案。这其实隐含着参与者知道一切相关的供求知识,也就是说,供求曲线都在参与者心里,那均衡当然是最佳选择而且是唯一选择了。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从一开始就是均衡的,不均衡的状况已经被假设排除在外,也没有从不均衡到均衡的变化过程,即使有这种过程,也是瞬时就完成了,可以忽略不计。而如果基础数据发生了变化,比如消费者偏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也会立即传递到市场之中,市场中每个参与者立即就知道了这种变化,于是马上达成新的均衡。总而言之,市场始终是均衡的,如果有什么变化,就是从一个均衡点跳到下一个均衡点。

 

主流经济学对市场的这种分析方法遭到了奥派经济学家的强烈质疑,尤其是哈耶克和米塞斯,对此提出了有力的挑战,认为这回避了根本的问题。

 

哈耶克指出,市场经济中的知识是分散的,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全部的相关信息,因此全知理性人的假设不能成立。他的这个理由主流经济学听进去了,而且也得到了主流经济学的赞赏,哈耶克相关论文《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也成为了经济学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论文之一。米塞斯提出的挑战本质上和哈耶克是类似的,但角度更加微妙一些,在很长时间里,主流经济学都没怎么弄明白米塞斯的观点,我们以后再详细谈这个问题。先来看看针对哈耶克提出的知识问题,主流经济学是怎么回应的。

 

1960年以后,主流经济学一直试图应对哈耶克的挑战,审视市场的信息方面。如《市场过程的含义》第二章提到的,芝加哥大学的乔治·斯蒂格勒发展出了与标准新古典价格理论相一致的信息模型,由此也开创了信息经济学这个分支。斯蒂格勒论证的核心是,市场参与者确实存在无知,但这是一种理性的无知。也就是说,参与者知道自己对某些信息是无知的,但即使如此,他也愿意保持这种无知的状态,因为搜索信息的成本将大于所获得的利益。

 

比如,我在淘宝上买东西,如果是以前买过的,我一般就会在已买到的宝贝里搜,直接进以前买过的店铺购买。虽然我明知道,如果我重新搜索,可能会发现更便宜或者更好的卖家,但那样太费时间,我觉得不划算,我宁可点进以前买过的店铺,只要它没有大幅度涨价,我就直接下单了事。当然,如果大幅度涨价了,确实也有这种情况,我就会重新去仔细搜索,另外选一家我觉得更划算的购买。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主流经济学用这种方式来解释市场上存在的无知。也就是说,虽然存在无知,但如果把获取知识的成本算进去,市场就仍然是均衡的。这就像我们会看到,在一座山的山顶上和山脚下,完全相同的东西,比如说同一种方便面的价格不同,排除垄断经营等等因素,仍然会存在价格差,这是因为把商品从山脚运到山顶需要成本,把这种成本加上,价格就应该是一样的,市场仍然是均衡的。而主流经济学认为,获取知识的成本和这种运输成本是类似的。

 

于是,主流经济学自以为解决了知识的问题。那么,我们经常会发现,市场上的无知在减少,价格逐渐趋于一致,主流经济学又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主流经济学认为,这是获取知识的成本系统性地降低了的缘故,比如说有了成本更低的搜索工具,更发达的媒体,等等。这样你以前不会去搜索的知识现在你会去搜索了。于是,市场就从一个存在大量无知的均衡状态,转变为无知较少的均衡状态,但不管哪种状态,都是均衡的,也都是在当时情况下最佳的状态。

 

讲到这里,其实我还是挺佩服主流经济学这种“咬定均衡不放松”的精神的。就像坚信牛顿第二定理那样,如果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现有方程解释不了的,那就是某个力还没考虑进去,或者物体的质量测量不准,只要再加上某个参数,或者更精密地测量,就一定可以解决,但反正加速度等于力除以质量是没错的。如果市场状态是现有模型解释不了的,那就再去仔细地研究,加入新的参数,但总而言之,市场参数就是均衡状态的参数这点是没错的。

 

然而,正如米塞斯反复强调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有着根本不同。就以上的分析而言,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斯蒂格勒信息模型的问题在于,如果说市场从存在大量无知的均衡状态变为无知较少的均衡状态是因为获取知识的成本系统性降低了,那么,市场参与者又是如何得知这种成本降低了呢?当然,可以进一步说,是获取这种获取知识的成本降低的成本系统性降低了。有点拗口,这是一种递归。但这样的话,可以无限递归下去,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也与现实中市场信息扩散的方式不同。

 

稍有生活常识的人就知道,虽然很多情况下,我们会通过成本收益的计算,理性地决定去获取或不获取某种信息,但也有很多情况下,我们得到某个有用的信息与成本无关,比如刚好看到某个广告,刚好听到邻居或朋友闲谈,或者刚好走到那里就发现了,而这些情况都与有意识的,理性的搜寻无关。当然,我们可能只是发现了一个信息的线索,如果我们判断是有价值的,会进一步理性地搜索,但指引我们去搜索的最初线索,往往是成本-收益的理性选择所不能解释的,也是基于理性人假设的主流经济学模型所不能容纳的,而这正是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理论所强调的。在下一讲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市场过程理论。


相关文章:

为什么要精读《市场过程的含义》?

怎样理解奥地利学派的当代复兴?

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到主线经济学

怎样理解奥地利学派的中间立场?

奥地利学派为什么要反对极端主观主义?


点击下面的海报二维码,就可以加入“名师经济学经典品读会”,一起来精读《市场过程的含义》!详情请见:为什么要精读《市场过程的含义》?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奥地利学派为什么要反对极端主观主义?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