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耳念珠菌临床感染现状

感染治疗专辑 离床医学 2023-11-22

中国耳念珠菌临床感染现状

引用:徐英春,黄晶晶,肖盟,陈新飞,宁雅婷,范欣,杨洋,冯佳佳,林丽开.中国耳念珠菌临床感染现状[J].协和医学杂志,2019,10(05):442-445.


好文推荐,点击阅读:

欧洲关于侵袭性真菌病定义共识的修订及更新 

肺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次修订版)(2020)

中国腹腔感染诊治指南(2019版)


如何看待真菌“耐药”(视频)

致病性真菌与条件致病性真菌的区别?主要致病性下呼吸道真菌种类(表)

腹腔念珠菌病如何抗真菌治疗?

G试验、GM试验如何协诊真菌感染?两者区别?

何为侵袭性真菌病?临床诊断的困惑?

释疑:从呼吸道分离出念珠菌是否需要治疗?

抗真菌药物如何选择?(记住3个表格)

细菌与真菌的影像鉴别(主任医师授课)

解读:细菌与真菌涂片镜检和培养结果报告规范专家共识

真菌药敏试验规范及2020年CLSI更新(PPT课件)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致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趣味识真菌,形而上学玩转霉菌(多图PPT课件)

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临床典型综述)

条理清晰,一文带你认识真菌

终末期肝病(ESLD)如何调整抗真菌药物?

浙大附一院杨青-隐球菌实验室诊断方法探讨

浙大邵逸夫医院俞云松-隐球菌病精准治疗思考

G实验能否用于隐球菌感染诊断?为什么?

隐球菌的分类?重视格特隐球菌的特点!


病例:口服伏立康唑1天即出现双眼胀痛、不停流泪、不敢睁眼,怎么办?

伏立康唑到底如何使用?

Medscape:为何应用两性霉素B会低钾?

看图识病:谁是曲霉,谁是结核?

病例学习:发热皮疹,SLE用激素之祸--曲霉病?

病例学习:尸检见多器官毛霉菌+曲霉菌,混合感染知多少?

CT现教科书式的肺内球型滚珠征,仍不足以诊断肺曲霉菌病?


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抗真菌后结膜水肿,伏立康唑又背锅?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临床诊疗的专家共识

病例:发热、腹痛,mNGS确诊胃肠道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

病例:1例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腹部CT表现2021.07.24

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诊疗研究进展

免疫缺陷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不典型影像的鉴别

2019年4月9日,《中国新闻周刊》发表的名为“超级真菌被美国列为‘紧急威胁’,中国已有18例确认感染”的文章(下文简称“文章”)在互联网广泛传播。

什么是“超级真菌”?“超级真菌”真的很可怕吗?为避免对该文内容进行过度解读,导致不必要的恐慌,我们特对“文章”中涉及的概念及我国耳念珠菌的流行及耐药现状予以报道。


1 所谓“超级真菌”的概念


首先,中文译名“超级真菌”是由“超级病原(英文:superbug)”的词义引申而来;准确地说,国外研究报道中几乎未使用过“超级真菌(英文:super fungi等)”一词。
“超级病原”指对绝大部分抗菌药物泛耐药或全耐药的病原微生物,该词过去主要应用于细菌,包括目前被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泛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XDR-TB)等。
因此,“超级病原”并非新的概念。
早在2011年,为应对抗菌药物耐药,特别是“超级病原”带来的全球性威胁,世界卫生组织即提出了“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的行动口号,并获得了包括我国政府在内的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积极响应与行动支持。

但在真菌领域罕有提及“超级病原”这一概念。
目前侵袭性真菌疾病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4类:
(1)唑类药物:如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
(2)棘白菌素类药物:如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
(3)多烯类药物:如两性霉素B;
(4)嘧啶类药物:如5-氟胞嘧啶。
目前真正对抗真菌药物泛耐药或全耐药的病原真菌全球罕见。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是念珠菌属(Candida)中2009年新发现的菌种,其之所以在国际上被冠以“超级病原”的称号,主要归因于以美国为主的地区所受到的威胁。
首先,美国首例耳念珠菌感染于2013年报道;随后,巴基斯坦、印度、南非、委内瑞拉等国家相继有散发病例报道,但自2016年以来,监测发现耳念珠菌感染在纽约、新泽西、芝加哥等地的发病率快速升高,并出现大量院内感染的暴发案例。
其次,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报道,美国发现的耳念珠菌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虽然当前该菌种无临床折点,但若以氟康唑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32μg/ml、伏立康唑MIC≥2μg/ml、两性霉素B MIC≥2μg/ml作为判读标准,美国发现的耳念珠菌除对经典抗真菌药物氟康唑高度耐药外,半数以上的菌株对伏立康唑耐药,约1/3菌株对两性霉素B耐药。
特别是对两性霉素B耐药在临床十分少见,使得耳念珠菌更受重视。
此后,在包括英国、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发现了高度耐药的耳念珠菌以及耳念珠菌引起院内感染暴发的案例,故该病原获得了全球关注。

2 我国耳念珠菌的流行及耐药情况


现有的耳念珠菌病例报道及其流行病学监测数据显示,中国耳念珠菌在临床的发生发展情况与美国不同,但仍需重视以耳念珠菌为代表的临床真菌感染带来的医学挑战。

2.1 耳念珠菌感染在中国仍属个案


目前中国大陆共报道耳念珠菌感染18例,中国台湾地区仅有1例病例报道。
中国大陆的病例源自3篇研究性文章,并无集中暴发的证据,同时在医疗机构环境中均未筛查到耳念珠菌。
北京协和医院自2009年牵头我国首个多中心侵袭性真菌病流行病学与耐药性监测CHIF-NET项目,覆盖29个省级行政区的96家医院,省级监测子网覆盖9个省133家机构;所有菌株均按规范收集至北京协和医院,使用分子测序或质谱方法进行准确鉴定。
在至今收集的逾2万例真菌样本中,仅在2016年发现1例耳念珠菌,发生率极低。

当然,目前美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关注的院内真菌感染问题,的确需要引起临床重视。
CHIF-NET2009至2014年监测数据显示,作为非-白念珠菌代表的近平滑念珠菌(Candida parapsilosis)在我国临床平均分离率约17%,发生率已排名第二(仅次于白念珠菌),但部分医院该菌种的分离率(47.9%)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通过菌株同源性研究,我们有证据怀疑,这种真菌可能已在医疗机构中传播。
通过制定管理政策,提高人员意识,医院感染控制部门、医务人员及检验科通力合作的综合措施,病原的院内传播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2.2 中国大陆分离的耳念珠菌耐药情况并不严重


如上文所述,“超级病原”主要指对临床可选抗菌药物泛耐药或全耐药的病原微生物。
此次耳念珠菌在美国受到重视,原因之一是美国分离的菌株体外药敏试验呈多重耐药,特别是对两性霉素B耐药,这在念珠菌中颇为罕见,可能影响临床的经验性治疗效果。

截至目前,我国的报道显示,全国首例耳念珠菌分离株对所有抗真菌药物敏感,包括4种唑类药物、3种棘白菌素类药物、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
另一篇研究报道的两例耳念珠菌仅对氟康唑耐药,对其他药物敏感。
第3篇研究中的15例耳念珠菌菌株同样仅对氟康唑耐药,未发现对包括两性霉素B在内的其他抗菌药物耐药。
因此,称中国的耳念珠菌为“超级病原”甚至“超级真菌”并不适宜。

需要警惕的是,高度泛耐药病原真菌在我国确实存在。
2009年,日本报道全球第1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时,即提出耳念珠菌与另外一种致病真菌———希木龙念珠菌(Candida haemulonii)亲缘关系很近。
CHIF-NET 2009至2014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共发现31例希木龙念珠菌,发生率约0.3%;其中65%的希木龙念珠菌对4种唑类药物全耐药,超过50%与25%的菌株分别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耐药,耐药性远超耳念珠菌。
此外,我国一些常见真菌的耐药性趋势变化已非常严峻。
例如热带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在全国监测中的分离率与近平滑念珠菌相近(17%),但目前该菌种对氟康唑的耐药率以及不同唑类药物的交叉耐药率已从2010年的6%剧增至超过21%,唑类不敏感率已超过40%,同时全国各地区耐药率均显著上升。

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与耐药性分布存在国家与地域差异,必须持续加强我国监测网络建设,以便精准、有效地发现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3 耳念珠菌的致病性并无显著上升


“文章”中提到,“美国CDC已将耳念珠菌列入‘紧急威胁’名单。
据其官网最新通报,全美感染病例已上升至587宗,近50%的感染者在90 d内身亡”。
准确地说,美国CDC在该篇报道中所引用的原始文献指出,在耳念珠菌引起的真菌血症中,30 d死亡率达39%(12/31),90 d死亡率达58%(18/31)。
事实上,这一死亡率在真菌引起的侵袭性感染中并无异常,侵袭性真菌病死率高、预后差已是临床共识。
2013年意大利发布的AURORA研究显示,ICU中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死亡率为40.2%(37/92),其中由热带念珠菌感染的死亡率甚至高达77.8%(7/9)。
欧洲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70例侵袭性感染/定植患者无一例因耳念珠菌感染死亡。
侵袭性真菌感染多发生在危重症及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死亡并非单纯由于真菌感染导致,而是多因素的临床结局。
截至目前,我国尚无耳念珠菌感染导致患者死亡的病例报道。

3 小结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我国耳念珠菌感染仍为临床偶发案例,且耐药性低,尚未发现异常致病性,因此无须受美国等主要流行地区影响而过度解读目前形势。
当然,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若怀疑检出耳念珠菌,应务必准确鉴定,并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检测。
从国家健康发展战略层面看,应通过合理的顶层设计,持续推进病原真菌的流行病学与耐药性监测工作,加强临床真菌实验室能力建设,加大对国内真正面临的真菌感染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支持,以便提供数据支撑、提升技术储备、完善管理策略,从防、诊、治全方位应对真菌感染对患者乃至全社会带来的威胁。

精彩推荐:

《基层常见疾病合理用药指南》合集28部(下载PDF)

《常见疾病基层诊疗指南》合集82部

防护用品穿脱视频(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医疗救治专家组)

视频: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操演示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鼻/咽拭子采集流程视频

PPT+视频:新冠病毒标本的采集方法

培训视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道职业暴露处置

资源分享:胸部疑难病例影像解析
好书领取:腹部CT诊断学
好书领取:危重急症抢救流程解析及规范
送书14本:奈特彩色图谱系列(1.95GB)
领取:断层影像解剖学(92个视频6.44GB)


免责声明:本号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医学知识。所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仅仅为了分享更多知识。所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所发布的内容,著作权均归作者本人所有,若有侵权,或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在本号发布,可联系微信oldbon,本号将立即将其撤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