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时代的验尸报告

叶克飞 欧洲价值 2021-08-02


在一系列绝望铺陈中,安杰伊·瓦伊达十分隐晦地讲述了一个事实:华沙起义的抵抗者死于俄国人的政治出卖之下,一切就如下水道般肮脏。那是1957年,波兰正处于苏联控制之下。安杰伊·瓦伊达既要将历史这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回复本原、揭示真相,又要当时严厉的审查中通过,所以,他选择了极度克制,但又不放弃暗示。


撰文〡叶克飞


安杰伊·瓦伊达(1926年3月6日-2016年10月9日

1926年3月6日,波兰电影大师安杰伊·瓦伊达在波兰出生。2016年辞世的他,一生执导了49部电影。1996年和2006年,他两次获得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1998年获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00年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这位电影大师早期的“战争三部曲”——《一代人》、《地下水道》和《灰烬与钻石》堪称传世经典2007年,他又以81岁高龄执导《卡廷惨案》一片,始终坚持记录波兰历史的他,被称作“波兰良心”。


2015年,我曾拜访波兰罗兹。这座城市于19世纪初期成为纺织重镇,20世纪初成为当时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工业城市。如今,它是波兰的电影中心。


罗兹曾诞生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24年获奖的弗瓦迪斯瓦夫·莱蒙特。他的小说以历史为母体,曾以1794年华沙起义为题材,创作长篇三部曲《一七九四年》,描述波兰衰败和被瓜分的经过。尤其是最后一卷《起义》,创作于一战后被德国占领的华沙,更具现实指向。


莱蒙特的小说曾被安杰伊·瓦伊达改编为电影,当时正值上世纪50年代,“波兰电影学派”兴起。安杰伊·瓦伊达、安杰伊·蒙克和耶日·卡瓦莱罗维奇等都是代表人物。他们推崇现实主义,直指二战和民族问题,赢得世界声誉。即使到了60年代,政治气氛愈发压抑,波兰导演失去创作自由,波兰电影仍时有闪光。


罗兹国立电影学院一直是波兰电影中心,这座大学成立于1948年,“波兰电影学派”在此发端,孕育出大批人才,最知名的当属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和罗曼·波兰斯基。


但即使是这两位电影大师,也得尊称安杰伊·瓦伊达为“前辈”。当年我在广深两地淘碟,得见“战争三部曲”的第一部《一代人》,封面上就写着“超越《红白蓝》三部曲导演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的一代电影大师”。

“战争三部曲”第一部《一代人》电影海报

“战争三部曲”的背景华沙起义,爆发于1944年8月1日。已占领华沙五年之久的德军突然发现,数十万波兰人竟齐心反抗。其实,此时苏军早已包围华沙,却抱着渔翁得利的心态在城外坐视。面对德军反扑,孤立无援的波兰人只能用少量轻武器和棍棒、砖块,与拥有飞机、坦克和重炮的德军战斗。经过两个月苦战,起义失败。为波兰人之坚韧而震怒的希特勒,下令将华沙从地图上抹去。随后,华沙城区毁于一旦。直到二战后,波兰人搜集旧时照片、图画和文字等资料,进行原貌复建,才有今天修旧如旧的波兰老城。


华沙起义一度被人讥讽为“集体自杀”,斯大林更是将之称作“由错误路线和资产阶级领导的失败运动”,可它其实是波兰精神的最好体现——面对恐惧,我们可以懦弱,可以纠结,但我们终将抗争,就像波兰国歌的名字那样——《波兰没有灭亡》。


《一代人》于1955年拍成,仍未冲破主旋律桎梏。片中主人公们除了与纳粹德军作战外,还要与波兰国内的“反动军队”作战——许多年后,这些“反动军队”都已被平反,他们是真正的波兰英雄,只是阻碍了苏军控制波兰的进程,便被污名化。然而即使安杰依·瓦伊达如此重视意识形态,在1955年那个当口仍被批判,因为片中英雄被认为不够高大全,那种“人性中的恐惧心理”被视作虚无主义。


在“二战三部曲”中,《一代人》只算是初试啼声,第二部《下水道》则实现质的飞跃。它讲述华沙起义最后时刻的故事——一群抵抗者发现被德军包围,唯一逃生之路就是下水道。可当黛西带着受伤将死的男友,从下水道来到维斯瓦河边,却发现出口被铁栅栏焊死了。黛西让男友闭上眼睛,靠在自己身上,向他讲述阳光下的一切。她说自己看到了河水,看到了草地。男友闭着双眼说:“那我们就去那里吧!”可是,他们无法过去,因为河对岸便是曾经许诺援助他们的苏军的驻地。后来,安杰伊·瓦伊达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进行讽刺:“朋友就在河边,可是他们不过来”。

“战争三部曲”第二部《下水道》电影海报

在这一系列的绝望铺陈中,安杰伊·瓦伊达十分隐晦地讲述了一个事实:华沙起义的抵抗者,死于俄国人的政治出卖之下,一切就如下水道般脏脏。


那是1957年,波兰正处于苏联控制之下。安杰伊·瓦伊达既要将历史这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回复本原、揭示真相,但又要当时严厉的审查中通过,所以,他选择了极度克制,但又不放弃暗示。


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灰烬与钻石》,被列入影史最佳之一。它技巧圆熟,还揭露了波兰人无法回避的真相:二战虽已结束,但波兰并未自由,无非是统治者变了而已。

“战争三部曲”第三部《灰烬与钻石》电影海报

值得一提的是,由波兰流亡政府支持和发动的华沙起义,并非仅仅对准了纳粹德国。它还有另一个政治目的,即抢在苏军之前解放华沙,以避免波兰被再度落入俄国人的操控。可惜的是,起义失败了,波兰人的悲剧仍在继续。


《战争三部曲》正是沿着这一时间谱系而拍摄,那些曾与纳粹艰苦作战的波兰抵抗军,一一被苏军诱捕、缴械、解散甚至屠杀,敢于反抗的社会精英丧生殆尽。《灰烬与钻石》便是描绘这一时期的历史,德国宣布投降后,波兰随即进入自相残杀状态,亲苏势力与本土派水火不容。属于本土派的主角厌倦杀戮,但又不得不为之。心爱的女子是他心中的钻石,但他自己却注定是斗争中的灰烬。


但这样的失败,注定是暂时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你往往要等待几十年,才会见到真正的赢家。如今的波兰繁荣富庶,早已迈入发达国家序列,是欧盟最具经济活力和潜力的国家之一,历史阴云已经散去。


晚年的安杰伊·瓦伊达又拍摄了《卡廷惨案》一片,记录波兰痛史。东欧剧变后,大量历史档案被解密,波兰人不再被那些篡改过的历史所蒙蔽,在真相中重获尊严。1990年,苏联终于承认卡廷惨案是苏军所为,1992年,叶利钦将卡廷事件的绝密档案复印件转交给波兰,真相大白。

《卡廷惨案》电影海报

1939年,德国和苏联约定由东西两侧进攻波兰。苏联在俘获30万波兰军队后,将其中的军官和知识分子共两万余人秘密处决,后来将此事嫁祸给纳粹德国。当时,苏军处决波兰战俘的方式是蒙眼后枪击后脑,因此,在卡廷森林掘出的遗骸中找不到一颗完整的头颅。安杰伊·瓦伊达的父亲也在其中,所以《卡廷惨案》电影的男主角名字就叫安杰伊。


安杰伊·瓦伊达曾这样说道:“《卡廷惨案》的创作动机,如同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在于尽最大可能地唤醒对历史的认知,尤其对年轻人而言。”


相比年轻时的“二战三部曲”,《卡廷惨案》在技术上和光影上更为成熟,但这种技术进步并非导演本人的进步。相比三部曲(尤其是《灰烬与钻石》)的高超技巧,《卡廷惨案》显得沉闷,碎片化的呈现方式也有流水账拼凑嫌疑。但正如安杰依所说,《卡廷惨案》的价值并不在于电影技巧,而在于对历史的呈现。尤其是片子最后二十分钟那些大屠杀场面,镜头血腥而凝固,见证了民族之痛与人性之恶。


在电影中,有许多“波兰精神”的闪光点:那些平凡的波兰人,对真相孜孜以求。有人宁愿不进大学,也不愿修改简历中父亲被苏军杀害的字样以通过政审,有人宁可被捕,也要在哥哥的墓碑上刻上正确的死亡时间。


当然,片子最精彩也最经典的一幕还是在开头:在一座钢结构大桥上,逃难的波兰人在桥的两侧奔来,一边高呼“德国人打过来了”,另一边则高呼“苏联人打过来了”,他们已无处可逃。


安杰伊·瓦伊达的镜头总是这样记录真实的历史,正如他所说:“电影是一个时代的验尸报告,它能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




你还可以看


我们假装重拾希望,仿佛被治愈,仿佛一切不会重演

伤痛无法被遗忘,即使想方设法刻意遗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